德国的军事力量综合表现最为突出。其陆军以装甲集群为核心,结合高度机械化的步兵单位,在平原作战中具备极强的突击能力与战术灵活性。虎式坦克为代表的装甲单位拥有显著的火力与防御优势,而德军指挥系统对闪电战战术的适应性使其能快速突破敌方防线。空军方面,BF-109战斗机和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形成的空战组合,能有效压制对手的空中力量并为地面部队提供精准支援。
苏联在野区对抗中凭借规模优势与特殊地形适应性占据重要地位。T-34坦克的均衡性能搭配喀秋莎火箭炮的覆盖火力,使其在持久战中能逐步消耗对手资源。苏联军事体系对极端环境的耐受性较强,冬季作战时部队战斗力衰减幅度较小,而大规模步兵兵团在防御战中能有效迟滞敌方推进。海军力量虽非核心优势,但潜艇部队对海上补给线的威胁不容忽视。
美国的军事力量体现为技术领先与后勤保障能力。海军舰队以航母战斗群为核心,配合战列舰的远程火力,在海上区域具有绝对控制权。陆军航空兵的P-51野马战斗机确保了制空权,而谢尔曼坦克的模块化设计便于战场维修。其工业体系支持下的持续补给能力,使美军在长期野区拉锯战中能保持装备与人员的快速补充。
日本军事力量在特定条件下能发挥独特作用。零式战斗机的机动性在早期空战中优势明显,而海军的神风特攻战术对敌方舰队构成心理威慑。陆军单位擅长丛林与岛屿作战,轻型坦克和步兵的渗透战术适合复杂地形。但资源限制导致后期装备更新滞后,重型装甲单位数量不足的问题在野区高端对抗中逐渐显现。
英国作为传统海军强国,其野区控制策略依赖皇家海军的全球部署能力。喷火战斗机的优异性能使其在防空作战中表现稳定,而特种部队的敌后破坏行动能有效干扰敌方补给线。不过陆军装甲单位性能中庸,在正面装甲对抗中常需依赖盟军支援,这种特性使其更适合作为战略支点而非主攻力量。